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特殊情境輔導分享

  • 班級中的危機事件處遇
    • 身心疾患同學
    • 高自我傷害風險同學
    • 危機事件過後如何安定班級氛圍—以學生過世為例

  • 思覺失調
    • 1.思覺失調症是較為嚴重的一種精神病,主要是思考、知覺方面有嚴重的問題,常有脫離現實的情形,好發於十多歲至三十歲左右,盛行率約百分之一,若家族中有人有類似的疾病,其得病機率亦會提高。

    • 2.思覺失調症的主要症狀包含妄想、幻覺、解構的語言、混亂的行為、負性症狀等。

       (1) 妄想主要是指患者有脫離現實的想法,且堅信不移。妄想的類型很多,例如:被害妄想,有人要對自己不利,要暗殺自己或跟蹤自己;關係妄想,認為電視正演著自己的事、旁人都在討論自己的事情;還有其他如:嫉妒妄想、色情妄想等等。

       (2)幻覺有聽幻覺、視幻覺、嗅幻覺等,思覺失調症患者多是聽幻覺,內容可能有指責、說笑話、指示患者、告訴患者某事或某些人的對話等等,故患者可能有與之對話、照其指示的行為或因此害怕的行為表現。言談常有怪異的表達或言談混亂、語無倫次、欠邏輯的情形。上述所提可概稱為正性症狀。

    • (3)負性症狀包括:情緒表現平板、言語貧乏、無動機,所以患者可能變得懶散,愛躺床,自我照顧衛生情形不佳,身體、衣服有異味,無工作、無唸書動機等。

    • 3.個案受到症狀影響通常使個案在社會、學業和工作表現產生障礙,影響個案人際能力,以及出現認知功能下降,進而影響學業,這些症狀會存在六個月以上,由醫師進行評估,並排除因藥物濫用、醫學問題或自小的發展性疾患而造成的現象,如安非他命、腦瘤、自閉症等等,才能確定診斷。

    • 4.如何以導師身分關懷同學

       (1)如果導師觀察到學生出現思覺失調症相關的症狀,請鼓勵學生勇於告知家人盡快至身心科就醫,面對精神困擾,首先仍在於確立診斷是否已達到疾病程度,接下來再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,藥物治療、心理治療、職能治療、家族治療或住院,這些經由醫師的問診、相關專業的團隊評估,如心理衡鑑等,都是必要的。

        (2)如果學生對於自身的症狀感到很擔憂、抗拒,也建議導師說明這類精神狀況的症狀是生理因素,無須把責任歸咎個案心理因素。藥物治療多能有明顯的改善正性症狀,現在新型針劑治療的藥效大為進步,許多患者還是可以正常工作、求學與生活,故請導師鼓勵學生積極就醫。建議導師若觀察到學生出現類似思覺失調症狀,先諮詢本校諮康中心,並依照個別情況給予建議。
  • 憂鬱症
    • 1. 特徵介紹
      • 在面對生活不同情境,人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與應對方式,情緒具有重要的功能,但當過度或長期處於某一情緒下,則可能成為困擾,甚至嚴重的心理疾病。

        「憂鬱」是其中一種低落性情緒困擾,常伴隨身心狀況的改變如失眠、胃口不佳、注意力下降、易怒等,以上情況可能影響日常生活,同時又因此感到罪惡感、無助等,加深憂鬱的情緒,而形成難以終止的惡性循環。

        為脫離這樣困擾、痛苦,可能有人會以自傷來暫時忘卻痛苦可反而更加深了負面情緒的循環,甚至以自殺來結束生命。

        「憂鬱症」須由醫師診斷,其症狀包括心情低落、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也失去了,此外睡眠障礙、飲食問題、負面思考、注意力無法集中、易怒等,都是相關的特徵。

    • 2. 導師關懷建議

      對於受「憂鬱症」困擾的學生,導師可以是終止其困擾、痛苦循環的重要力量之一,老師可增加關心學生的頻率,多注意其動向,實際關懷方式諸如:

      (1)關心學生在班上的人際、課程表現,並以願意傾聽、不評價的態度陪伴學生。

      (2)適時約談學生,藉由導生聚、課外活動、分組報告等機會,了解其生活、課業、人際互動等情況,並給予一些正面且有幫助的建議。

      (3)對於情況不穩定者,隨時關注其動向,可依學生意願轉介諮商暨健康中心進行輔導諮商;若有異狀、危機,即時聯繫校安中心、家長一同予以關心。

      (4)若知道學生有服用身心科藥物,鼓勵其遵從醫師的指示而不要自行調藥、停藥,以及定期回診追蹤。
  • 躁鬱症

1. 特徵介紹

躁鬱症狀包含「躁」以及「鬱」兩種,「躁」包含超過一整天明顯的情緒高昂、興奮急躁、思緒跳躍、休息需求降低;「鬱則與憂鬱症特徵相近。兩種狀態會週期性交互出現,且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、人際互動。

「躁鬱症」同樣需要醫師診斷,有此困擾的人需注意情緒穩定性的保持,可透過服用身心科藥物控制,減輕症狀或發作次數,穩定時若一般人。

2. 導師關懷建議

對於受「躁鬱症」困擾的學生,導師可增加關心學生的頻率,多注意其情緒變化,實際關懷方式諸如:

(1)關注 : 躁症發作時,要注意學生因情緒過度高亢而可能失控的行為,觀察到這些蛛絲馬跡,提早介入預防復發。

(2)支持 : 給予正面情緒支持,盡量不對學生發作期間的表現予以苛責。鼓勵學生尋求諮商輔導、或就醫身心科,若學生願意,可轉介至諮商暨健康中心,由專業輔導人員進行輔導諮商。

(3)服藥 : 若知道學生有服用身心科藥物,鼓勵其遵從醫師的指示而不要自行調藥、停藥,以及定期回診追蹤。

(4)系統:若有異狀、危機,即時聯繫校安中心、家長一同予以關心。

  • 焦慮症(含恐慌)
    • 談論焦慮得從壓力開始談起。壓力泛指因有挑戰性的特定事件出現,調整為集中精神及謹慎的心理狀態;適量的壓力,會讓人進入備戰或專注的狀態,例如上台報告前,除了感受到緊張跟心跳加速、也能有意識的調整呼吸,將思緒專注在等等報告的內容。不過,過多難以負荷的壓力,卻會令人陷入焦慮-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有著強烈擔憂跟在意的心理狀態。

      焦慮會反映在人的注意力、行為跟情緒上。感到焦慮的學生,注意力會變差,會變得難以專注、坐立不安;情緒的話常會顯得急躁、易怒且充滿擔憂;人的生活作息及外顯行為上,除了看起來總是緊繃、急促,也容易出現失眠的問題,且因為總是缺乏適當的休息,也會而顯得疲勞跟無力。

      當個體處過度的焦慮,會無法保持以往的思考能力、也容易對需要高度專注的事情力不從心,經常出現心神不寧、難以放鬆的現象,因此主觀上的情緒會感到焦躁、不安、挫折,甚至是強烈的自我批評跟厭惡。

      當焦慮嚴重到造成個體強烈的痛苦且干擾日常生活時,可能就已達到精神疾病的標準。較為常見的焦慮性疾病,包含廣泛型焦慮症、或針對特定性情境事物的焦慮症;為消除焦慮而出現特定重複行為的強迫症、或者突然出現,感到高度惶恐驚慌的恐慌症。

      以學生來說,個性較低自尊、課業(或畢業)壓力、同儕關係、需要分組討論或報告的場合、甚至是人多的地方,都是常見容易焦慮的可能原因。而面對急性的壓力如至親過世、情侶分手、頓時失去經濟依靠或居所、天災人禍,也可能令學生陷入強烈的焦慮中。

      焦慮的學生,往往知道自己正非常的焦慮,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放輕鬆,但他們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好過一些,所以,請不要對他們說「放輕鬆就好」或者「這沒什麼大不了的,不要太焦慮」,試著告訴他們,你對他擔心、你願意傾聽,你願意聽他說說他的焦慮,願意聽聽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讓他如此的不安。對當事人而言,有人願意專心且不否定的聽自己說話,就已經有相當好的舒緩效果。談論焦慮得從壓力開始談起。壓力泛指因有挑戰性的特定事件出現,調整為集中精神及謹慎的心理狀態;適量的壓力,會讓人進入備戰或專注的狀態,例如上台報告前,除了感受到緊張跟心跳加速、也能有意識的調整呼吸,將思緒專注在等等報告的內容。不過,過多難以負荷的壓力,卻會令人陷入焦慮-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有著強烈擔憂跟在意的心理狀態。

      焦慮會反映在人的注意力、行為跟情緒上。感到焦慮的學生,注意力會變差,會變得難以專注、坐立不安;情緒的話常會顯得急躁、易怒且充滿擔憂;人的生活作息及外顯行為上,除了看起來總是緊繃、急促,也容易出現失眠的問題,且因為總是缺乏適當的休息,也會而顯得疲勞跟無力。

      當個體處過度的焦慮,會無法保持以往的思考能力、也容易對需要高度專注的事情力不從心,經常出現心神不寧、難以放鬆的現象,因此主觀上的情緒會感到焦躁、不安、挫折,甚至是強烈的自我批評跟厭惡。

      當焦慮嚴重到造成個體強烈的痛苦且干擾日常生活時,可能就已達到精神疾病的標準。較為常見的焦慮性疾病,包含廣泛型焦慮症、或針對特定性情境事物的焦慮症;為消除焦慮而出現特定重複行為的強迫症、或者突然出現,感到高度惶恐驚慌的恐慌症。

      以學生來說,個性較低自尊、課業(或畢業)壓力、同儕關係、需要分組討論或報告的場合、甚至是人多的地方,都是常見容易焦慮的可能原因。而面對急性的壓力如至親過世、情侶分手、頓時失去經濟依靠或居所、天災人禍,也可能令學生陷入強烈的焦慮中。

      焦慮的學生,往往知道自己正非常的焦慮,他們知道自己需要放輕鬆,但他們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好過一些,所以,請不要對他們說「放輕鬆就好」或者「這沒什麼大不了的,不要太焦慮」,試著告訴他們,你對他擔心、你願意傾聽,你願意聽他說說他的焦慮,願意聽聽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讓他如此的不安。對當事人而言,有人願意專心且不否定的聽自己說話,就已經有相當好的舒緩效果。

  • 校園性平事件
    • 學生性平案例
    • 師生性平案例
  • 班級中的危機事件處遇
    • 身心疾患同學
    • 高自我傷害風險同學
    • 危機事件過後如何安定班級氛圍—以學生過世為例
  •